图片
(本文仅供学习、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。文中所属配伍、方剂,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、应用,切勿盲目尝试。)
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医》、《中医诊断学》、《中医方剂学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今天这篇文字,我想和你聊聊出汗的问题。
我想说的是,总出汗,肯定是不好的。它是我们人体正气虚弱的表现。甚至对某些患者来说,那是阳气遗失、遗漏的表现。我们必须对异常多汗的现象重视起来,及时干预。
来看下面这个小案例吧。
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,当时44岁,初诊时间是1987年2月份。
怎么回事呢?就是最近这三年来啊,该患者特别爱出汗,只要一劳动,哪怕是轻微的体力劳动,也会出汗,而且量特别大,能把衣服湿透。
那为了避免出汗,此人平时就安安静静地一个人坐在室内,连走动都很少。但即便这样,他依然时不时感觉疲乏虚弱,经常感冒,相关药物准备了很多。
大概在两个月前,此人因为公务比较多,自觉十分疲劳。这一下,坏了,他的出汗愈发厉害起来,基本上是晚上入睡以后两小时开始出汗,浑身湿透,面部和手心出汗最多。这汗啊,得流一宿,早晨起来方能止住。
该患者觉得,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于是到医院求治,诊断为“原发性多汗症”。但是经过西药治疗,效果不好。
图片
患者无奈,准备投中医治疗。
刻诊,患者脉细弱,舌淡略胖,四肢不温,并经常感觉到畏寒,形体有些胖,但是面色疲倦,而且自己觉得食欲比较一般。
了解到这些以后,医家提笔书方一首:
黄芪30克,白术20克,炮附子10克,防风10克,五味子15克,浮小麦30克,龙骨30克,牡蛎30克,大枣10克,水煎服。
所有这些,开6剂。
结果如何?患者服用以后,夜里出汗的现象大大减轻,而且畏寒现象缓解。
就这样,方子不变,患者再服18剂,最后诸证息平。
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。我给你简单叙述了一遍。
很显然,这个患者,属于阳虚多汗。
怎么知道阳虚?因为患者四肢不温,时常畏寒,同时舌淡胖,脉细弱。
该患者为啥阳虚?或者说,阳虚是怎么造成的?答案是患者长期出汗。我们知道,汗液,是人体津液的体现之一。津,能载气。多汗,就是津液外泄,同时令体内之气向外遗漏。这个状态持续久了,患者容易形成气虚的症候。气虚的状态持续久了,就会成为阳虚。
那么,患者的阳气不足,为啥会让他半夜出汗呢?因为人体体表卫气,入睡后是行于里的。但是尽管如此,正常人也有一定的体表固护之力,来防止出汗。但对于气虚日久、阳气不足的人来说,到了晚上,他体表负责固护的阳卫之气就愈发不足了。于是,体内津液不得固摄,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,形成多汗。
当然,这状态持续下去,会让患者的阳虚愈加严重,进入恶性循环。
这个时候怎么办?就得补阳气,固卫气。你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:
黄芪30克,白术20克,炮附子10克,防风10克,五味子15克,浮小麦30克,龙骨30克,牡蛎30克,大枣10克,水煎服。
这里面,用炮附子大补阳气。以黄芪、白术、防风构成的玉屏风散,来固护肌表卫气。其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,增进阳卫之气的生成之源和输布之力。白术健脾燥湿,促进气的生成。防风则专门驱散肌表风邪,以利腠理的关合。
图片
在这个基础上,配五味子、浮小麦、龙骨、牡蛎这样的传统的敛汗之品。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。
其实,这里面最核心的内容,就是阳虚和多汗之间的因果关系。阳虚所造成多汗,可以发生在白天,也可以发生在夜晚。但是无论怎样,患者都会有阳虚的表现。就出汗的特点来看,就是一动弹就出汗,汗量特别大。越出汗身体越乏、越虚弱,免疫力似乎越差。
当然,是不是所有的多汗,都和阳虚、气虚有关系呢?当然不是。阴虚者有之,湿阻者有之,气机阻滞者亦有之。尤其是气机阻滞不利的患者,临床不容易分辨。我曾经读到一案,说一男子,白天出汗,夜里也爱出汗,到处医治都不见好转。后来,有医家见其心烦、口苦、纳差、脉弦、舌红便干,腿还爱抽筋,认为气机郁滞,少阳枢机不利,伴气阴两虚所致,于是以小柴胡汤加减应对,药用柴胡12克,黄芩10克,半夏6克,太子参30克,浮小麦30克,白芍15克,甘草6克,大枣4枚,生姜6克。
其中,柴胡、半夏、太子参、甘草、黄芩、姜枣,构成了小柴胡汤,可以疏解气机郁滞。太子参尤能清补气阴。浮小麦敛汗,清心除烦,白芍养血柔筋,改善小腿抽筋儿。该患者连用十多剂,诸证悉平。
总而言之吧,多汗这个事儿,是比较复杂的,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。当然,就患者而言,及时重视起来是对的。否则,多汗日久,正气外泄,很容易引起其他的变证。
好,就说这么多。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